2019-12-09 00:00:00 瀏覽:458次 文章來源:人民網
首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日前落下帷幕。這場持續12天的戲劇節,不僅為觀眾帶來了8個國家的300場戲劇演出,讓觀眾近距離欣賞到世界級的精湛表演,也為大涼山文化旅游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。
大涼山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藏,14個世居民族保存良好的原生文化,為當代中國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的養分。這里誕生了中國美術界、攝影界的許多經典作品,這里的民族歌舞享譽全國,這里的音樂、影視、文學、舞臺藝術作品從上世紀到今天源源不斷,民族歌劇《彝紅》、電影《我的圣途》、電視劇《彝海結盟》《索瑪花開》、中美音樂劇《當愛》等,形成了備受業內關注的“大涼山文化現象”。
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致力打造中國西部的“戲劇香格里拉”和西部文化旅游的超級IP。戲劇節立足于本土特色,將民族文化、非物質文化遺產、戲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,通過戲劇展演、戲劇孵化、戲劇教育、戲劇旅游、戲劇生活五大著力點,開辟出一條高山湖泊的藝術旅游路線,成為眾多戲劇愛好者的聚集地,開辟出了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活力之路,為“大涼山文化現象”續寫了新篇章。
當前,“詩與遠方”正成為文化和旅游領域最熱的高頻詞。單純的景點觀光已不再能滿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。如何實現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撐、相互促進、“形”融“意”合,而非“兩張皮”或者簡單相加,是當前文旅融合的一個關鍵問題。
文化體驗講究個性化。真正具備“融合”特質的文旅產品,首先得立足當地特色,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。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,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資源,這些資源包括名山大川、神話傳說、歷史人物、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如何挖掘、整理、統籌好這些文化資源,是文旅形“融”意“合”的首要問題。大涼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與優勢,接下來就是如何做好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、厚重文化的輕松表達、中國文化的國際化表達。不容易,仍需繼續努力。
(責編:楊光宇、曹昆)
上一篇: 暫無文章
最新文章